治療方式
憂鬱症的治療方式主要為藥物治療、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輕度至中度憂鬱可用藥物治療或心理治療;重度憂鬱則必須用藥物治療,並依治療策略決定是否合併心理治療。
藥物治療
神經細胞間以突觸(synapse)的形式相互連結構成神經網,並透過神經傳導物質的釋放與接收傳導訊息。目前的研究顯示,突觸間神經傳導物質包括:
多巴胺(dopamine)、血清素(serotonin)、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
以上物質的濃度太低時,可能與憂鬱症發作有關。憂鬱症治療藥物的主要為增加神經傳導物質在突觸間的濃度,以緩解憂鬱症症狀。
第一代抗憂鬱劑:
第一代抗憂鬱劑通常副作用較多與其他藥物的交互作用也較複雜,所以臨床上較少使用。
-
三環及異環抗憂鬱劑(tricyclic and tetra/heterocyclic antidepressants, TCA)
-
單胺氧化酵素抑制酶(monoamine oxidase inhibitors, MAOI)
第二代抗憂鬱劑:
第二代抗憂鬱劑可以選擇性地增加特定神經傳導物質在突觸間的濃度,副作用與藥物交互作用較第一代抗憂鬱劑發生機率低。
-
選擇性血清回收抑制劑(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SSRI)
-
正腎上腺素與血清回收抑制劑(serotonin-norepinephrine reuptake inhibitors, SNRI)
-
多巴胺與正腎上腺素回收抑制劑(dopamin-norepinephrine reuptake inhibitors, DNRI)
-
血清素調節劑(serotonin modulators)
-
正腎上腺素和血清素調節劑(norepinephrine serotonin modulators, NSM)
服藥時間約3-4週才有明顯成效,通常需持續服用至少3-6個月,抗憂鬱症藥物副作用多且每個患者反應不一,患者服藥切勿自行亂停藥,須遵照醫生指示,免得未達效果又容易復發。
非藥物治療
-
規律作息 - 社交活動有助於穩定情緒,可以疏導情緒及壓力、獲得心靈上的支持,調整負向的思考模式,找知心的朋友談談,也可幫助舒緩壓力。
-
定期運動 - 散步、慢跑、可以幫助紓解壓力,一般憂鬱患者經常會有睡眠狀況不佳的情況,適當的運動可幫助提升夜晚睡眠品質、改善心情等。
-
健康飲食:
-
飲食組成可以參考地中海飲食、挪威飲食和日式飲食
-
增加蔬果、豆類、全穀類和堅果種子的攝取
-
增加Omega 3脂肪酸的食物攝取
-
以對健康有益食物取代垃圾食物
-
限制加工食物的攝取,像是甜食和烘焙精緻食品
心理治療
1. 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
分析與憂鬱症相關的想法與行為,藉由調整想法,改變行為來改善憂鬱症
-
教導當事人認識不適應的觀念,指那些造成個體無法應付生活經驗、破壞內部一致性、及產生痛苦及過量情緒反應的想法。
-
進行個體所報告事件及其情緒反應之間的「填空活動」,即在刺激與反應之間,填入個體的想法。
-
隔離與去個人中心化的技術,和當事人用客觀的方式探討想法和情緒之間的關係。
-
獲取可靠的結論,利用講求實際證據的方法,使當事人體認到只有用實證的方法或步驟才能獲得正確的知識。
-
改變規則,透過上述步驟,當事人可以發現他所遵循規則的誤謬,並加以改變,使其更合理及較能適應生活的情境。
2. 人際關係治療(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IPT):
-
第一期透過治療師與病人討論自身人際關係與憂鬱症狀間的關聯,並在下列四項人際問題中找出導致憂鬱的最主要原因:哀悼反應、角色失能、角色轉換、人際關係不良。
-
第二期則是在確認出人際問題之後,協助病人檢視問題,並發展出新的角色模式來取代原本缺損的人際關係。
-
第三期則回歸憂鬱症狀的處理,並思考將來面對類似困境如何健全的因應。
3. 正念認知治療:
運用呼吸與靜坐等方法幫助患者與負面情緒和平相處,並利用身體覺察穩定自己。
心理治療通常是每週一次,每次50分鐘,至少需要6-12次的療程才能有具體作用。